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低空改革第一标:中科星图中标深圳低空管理系统

发布时间:2025-08-04 10:29

       

低空改革第一标:

中科星图中标深圳低空管理系统


一、核心事件

近日,中科星图成功中标深圳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管理系统项目,这是中科星图在低空军地民协同领域取得的首个重大突破,标志低空空域多层级联合管理迈入实践阶段。系统以“全流程闭环管理”为核心,覆盖低空空域辅助规划、临时空域审批、低空空域动态管理、飞行计划报批、低空空域空情监视与告警、空域特殊情况应急处置、空域效能运行评估、信息服务及统一安全认证与管理等九大功能模块。通过功能间的协同联动,形成从空域规划到飞行结束的全周期管理链条,确保低空运行“看得见、管得好、控得住”


图片


二、 军民航共管模式的内涵

在空中交通管理领域,中国沿用军民共管的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军民航协同合作的特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承担着统筹全国飞行管制的关键职责,负责统一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飞行管制,涵盖全国各类空域内的飞行活动,既涵盖军用航空器的飞行管控,也包括对民航、通用航空等飞行活动的管制协调(如审批飞行计划、协调空域使用冲突等)。为实现高效管理,空军构建了四级管理体制:第一级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负责制定全国飞行管制的总体战略;第二级是战区空军(对应五大战区辖区,如东部战区空军、南部战区空军等),负责辖区内飞行管制的统筹与重大任务协调;第三级是省军区或战区下辖的飞行管制部门(对应省级行政区域或特定战略区域),负责具体区域内日常飞行活动的审批与协调;第四级是机场飞行管制室(或塔台),直接管理机场及周边空域的起降和飞行活动。例如在南海岛礁建设期间,军事运输机向永暑礁机场运输物资时,整个飞行过程就由这一体系进行调度,确保运输任务与民航航班互不干扰。

民航方面则专注于航路航线内的飞行管理。其三级管理体制包括民航局空管局(制定全国民航空管政策)、民航地区空管局(如华北空管局负责北京及周边地区空域)以及民航空管分局(站)(如首都机场空管站直接指挥起降航班)。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为例,每天一千多架次航班的起降指挥均由这一体系完成,空管人员通过雷达和通信系统实时监控航班位置,确保航班按照预定航路飞行并保持安全间距。

随着空域管理改革的推进,国家层面又增设了两级领导机构。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负责协调军民航资源分配,例如在重大活动(如阅兵仪式)期间,统一调度空域使用权限;地区空中交通管理组织协调机构则在地方层面发挥类似作用,如长三角地区通过区域协调机制解决上海浦东、虹桥和杭州萧山等机场之间的航班流冲突问题,确保航班起降效率最大化。


三、 深圳低空管理为何急需破局?

就深圳而言,深圳低空经济如火如荼,但头顶的天空却一直难逃 “看得见、用不顺” 的困局。军方、地方政府和民航三方各有分工却协同不足,企业申请一次飞行需在多部门间办理审批手续,美团无人机配送员常因审批流程卡壳影响作业;更头疼的是数据难以互通。中科星图这套中标系统,就像给深圳低空管理装了“万能转换器”:用全息空域网格引擎打通军地数据壁垒,把九大管理模块拧成一股绳,让空域从“死地块”变“活资源”,最终实现深圳改革试点的核心目标——动态划设、灵活转换、高效利用。

图片

四、深圳低空管理系统的未来

该系统中标深圳低空管理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攻克了军地协同治理的结构性难题,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个维度:技术层面采用全息空域网格引擎,实现军方GeoSOT网格与政府地理编码体系的标准转换,构建统一空域数据底座;功能层面通过九大模块形成管理闭环——包括临时空域智能审批、空情实时监视、跨部门应急处置等,实现军地民业务全流程贯通;实施层面依托与中央空管委、战区空军及民航部门的深度协作,确保系统接口与军方四级指挥体系(空军司令部→战区管制单位→分区管制部门→机场管制区)无缝对接。该项目首次在深圳实现军地民空域数据同屏共管,被国家空管委列为全国低空管理改革的可复制范本。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该项目依托与中央空管委、战区空军及民航的深度协作,将系统功能与军方四级指挥体系进行了实质性对接,为“看得见、管得好、控得住”的治理目标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和制度框架。它证明了在坚持现行军民共管体制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优化,能够有效破解数据壁垒、  提升审批效率、激活闲置空域,让低空经济真正“飞”起来。

深圳的这次“破壁”实践,已被国家空管委视为全国低空管理改革的示范样板。它标志着中国低空空域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管理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其他城市乃至全国层面的低空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深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