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佳文推荐(26):智能建造全景图:4S框架、六大战略与未来三条主线

发布时间:2025-11-14 09:28

       


摘要

这是一篇面向“智能建造”全景的综述。文章用“计量+信息”双路径梳理研究版图:一方面做文献计量来刻画规模、热点与地理分布;另一方面做信息分析来抽取实施路径、关键技术与应用主题。作者把智能建造的发展凝练成六大战略——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绿色化、定制化;并给出与之呼应的 “4S”关键技术框架:Smart sensing & devicesSignal transmission & communicationsSoftware with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System integration for decision-making。在应用层面,主题覆盖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直至城市尺度;在挑战上,明确了三条未来主线:面向工程的数字孪生云平台人-机-环境交互、以及在“双碳”目标下的高可持续性。一句话总结:这篇综述既是“地图”,也是“路线图”。

图片

图 1 智能施工的思维导图


引言

建筑业是全球最不数字化的行业之一,叠加劳动力短缺,必然带来工期、成本、质量与决策等一揽子问题。为补技术鸿沟,行业正引入BIM、AI、IoT、机器人等,以转向自动化与数据驱动。文中给出一个可操作的定义:智能建造是软硬件+传感网络+云平台+计算单元的系统组合,强调自感知、学习、分析、决策与执行,同时兼顾以人为本、韧性与可持续。作者也点破已有综述的不足:视角偏窄(聚焦某一技法)、过度强调AI本身(忽略新兴信息技术的协同)、以及理论与体系化建设滞后,于是提出四个明确问题:现状、实施路径、热门主题、挑战与方向。这一逻辑为后文的“计量—技术—应用—未来”四段式结构埋下了钩子。


方法论与“实验”(Methodology & Experiments)

首先进行了数据集构建。作者从WOS、Scopus、IEEE三库检索,限定1998–2022年的英文期刊论文(Article),用“AI/数字化×建造/土建”两类关键词布尔组合;去重与人工筛查后,保留8924篇,作为“母样本”。这一步尽量兼顾覆盖度质量控制,为后续统计与可视化打地基。

图片

图 2 年度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

接着是计量画像。年度发文呈三阶段跃升,2015年后进入爆发期关键词共现网络聚成八大簇(如“机器/深度学习”“AI&数据分析”“区块链&BIM”“IoT&传感网络”“云计算&安全”“智慧建筑/家庭”“智慧城市&大数据”等),而Smart CityIoT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紧随其后的是Machine/Deep Learning——这从侧面说明“城市—建筑—工地—设备”的全链路数字化已成为主战场。国家/地区分布上,中国、美国、英国、西班牙、韩国位列前五,中国以29.82%样本占比居首,与政策推动与人才/技术供给有关。

图片

图 3 关键词共现网络

图片
图 4 所选文章的关键词词云
图片
图 5 top20 出现的关键词频率
图片
图 6 论文来源的国家和地区分布

然后是实施路径的双视角理论视角落实到“六大战略”,讲清从“造法”到“做法”的跃迁:标准化带来过程与构件可复制,数字化实现信息实时与平台化,智能化把计算力与算法引入决策,协同化重塑人—机—物—环的耦合,绿色化把能耗/排放纳入优化目标,定制化以生成式/参数化设计驱动个性化供给。技术视角则是“4S”:前端感知、网络传输、中枢软件智能、系统级集成闭环,并辅以优缺点清单(如传感器部署与可靠性、5G/物联的极端环境传输、机器/深度/强化学习的可解释性与算力成本、以及系统集成的全生命周期打通难点)。

图片
图 7 智能施工的发展 6 大战略
图片
图 8 智能施工的关键 4S 技术
图片
图 9 相关技术的优劣分析表

最后是应用谱系的“六主题”,把八个技术簇落到工程场景:数字化设计与自动化(BIM协同、拓扑优化、生成式设计,既加速出图也校核合规);装配式与模块化建造(新材料与供应链协同、精确装配三维点云质检并进);智慧工地的安全与自动化(IoT/CV/MR/机器人组成的“感-传-析-控”闭环,人员行为与设备风险的联动预警);智慧运维(从结构健康监测到区块链×BIM/IoT的可信数据与合约机制);智慧建筑(BEMS、深度/强化学习的能耗—舒适双优化,扩展到智慧医院/园区/工厂等复合业态);智慧城市(以数字孪生为核心,打通感知—传输—数据管理—应用四层架构,面向交通、物流、社区、医疗等多域联动)。这些主题共同构成“点—线—面—体”的落地逻辑:从构件与设备,到建筑与工地,再到园区与城市。

图片
图 9 八个关键词簇中 6 大研究主题定义
图片

图 10 预制和模块化建造案例

图片
图 11 适用于不同目标的智能建筑多样性类型
图片
图 12 数字孪生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概念框架


结论

计量“实验”的几个硬结论其实很直白:研究规模爆发、热点高度聚焦、场景迅速外溢。爆发意味着方法论与工具链已成熟可用;热点集中在IoT×AI×BIM的交汇带,说明行业共识在形成;而从建筑内走向城市级,代表系统集成的价值正在被放大。更重要的是,作者从数据里“抠”出三条未来主线:其一,用数字孪生+云把碎片化工具纳入统一工程平台;其二,让人-机-环境形成闭环交互而非单向算法;其三,在碳达峰/碳中和约束下,推动清洁能源、可再生/可回收材料、近零能耗建筑协同演进。

图片
图 13 能够实现数字孪生的工程云平台整体框架
图片

图 14 人机环境交互的实现过程

图片

图 15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支持措施